在这里,我们看到了未来的样子

发布时间:2025-09-12

2025互联网岳麓大会将于9月14日至16日在长沙举行。

9月11日,中央及省市媒体组成的媒体代表团,深入湖南湘江新区开展集中采风活动。

媒体记者一行先后走访湘江科学城、智慧眼、比邻星、汇视威、爱威科技、力宇集团、湖南湘江新区大学生创新创业园等地,一路看、一路听、一路议,实地感受新区在科技创新、产业集聚、人才引育、AI赋能等方面的强劲动能。


AI赋能千行百业新区智能引惊叹

本次媒体采风行程的第一站从新区企业智慧眼开启。只见在智慧眼的展厅内,媒体代表们排起了长队,但不是为了采访发问,居然是等待“中医”看诊?

“请张开嘴巴,伸出舌头。”

望、闻、问、切这一套流程想必大家都很熟悉,但这看诊的“医生”你绝对没有见过,因为它是由智慧眼最新推出的多模态AI中医四诊仪。

只需将手伸入仪器的智能手环进行把脉,再让AI视觉扫描设备扫描面部、舌面、及眼部情况,不到一分钟的时间,一份详细、完整的诊疗报告就能生成出来。

“这也太准了!把我最近因失眠、脑部供血不足导致头晕的情况都看出来了。”在体验之后,媒体代表团成员们不禁纷纷感慨AI医疗的神奇。

“我们智慧眼依托自主研发的砭石大模型,打造了覆盖中医诊疗全周期的智慧中医云平台。这个平台融合近2000部中医典籍,3000万份电子病历,通过深度学习与分析,可以实现从疾病预防到康复管理的全周期智慧化支持。”智慧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邱建华介绍,企业致力于用科技创新打破传统中医诊断的时空壁垒,推动其向标准化、个性化、普及化方向发展,让中医智能诊断技术惠及更广泛人群,为全球健康事业贡献中国智慧,提供创新解决方案。

走进比邻星机器人这家企业,形态各异的机器人一下子就吸引了媒体团记者们的注意。

人形机器人X1挥手欢迎大家;六轴机械臂灵活精准地完成抓取任务;一声令下,复合移动机器人就来到了眼前,可满足复杂性任务需求……最关键的是,这些机器人的设计原理及算法都全部开源,让它们能在高校课堂及科研院所的研究中起到重要作用。

“比邻星科技立足智能机器人前沿领域,现已形成开源机器人、具身智能、教学实训三大产品系列,成功开发了30余款智能机器人产品,拥有100多项发明专利。”湖南比邻星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周博文表示,目前比邻星的产品全面覆盖智能制造、科学研究、高等工程教育及行业应用等多个关键场景,被应用于全国100多所院校的教学科研工作,遍布广东、山东、四川、安徽、河北等全国18个省、自治区、直辖市,持续助力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构建产教研融合生态。

“新区的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迅猛,真的让我看到‘人机共舞’从概念走向现实!”香港商报记者唐勇平点赞。

以前只听说过隔墙有耳,现在有了“黑科技”加持,穿墙而视也不再是天方夜谭。

在华诺星空的演示区,一块外形神似盾牌的“黑科技”产品令媒体团记者关注,通过扫描探查,只见隔壁房间内的情况立刻在屏幕上显露无疑,几个人形标志不仅行动轨迹明确,甚至连大概形态、动作都清晰展示,实现了隔墙侦查探测。

“这是由华诺星空自主研发的三维成像穿墙雷达,它可以说是我们公司的‘爆款’产品,在全国的市场占有率已经达到70%以上。”华诺星空副总经理韩乃军向媒体记者们介绍道,目前,华诺星空已经形成以全域安防、安全应急、智能感知、智能系统、智慧交通五大产品线为主的产品族群,产品远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。

“公司已经创新性地将AI技术融入全域安防设备中来,未来华诺星空将不断加大研发投入,推动AI+安防这一人工智能技术商业化落地,致力于为全球实体空间安全领域提供更加先进的解决方案。”韩乃军说道。

作为湖南备受关注的人工智能“金种子”企业,媒体记者们对汇视威并不陌生,但这次走进汇视威,又让大家收获了新的惊喜。

“此次2025互联网岳麓大会,我们将亮相‘橘洲’大模型全新的1.5版本,不仅文生图片的质量提升了4倍,速度更是提升了10倍!”汇视威创始人顾善植向大家展示了最新版本的“橘洲”大模型,只见他在系统内输入诗句“人间四月芳菲尽,山寺桃花始盛开”,不过一眨眼的功夫,一张充满意境的高清图片就生成了出来:小庙的阶梯在山峦中延伸,层层叠叠的桃花在道路两旁盛开,好一幅人间四月天的美景。

“在手机端离线也能高清生成图片,作为媒体人我觉得AI为我们的创作开拓了无限可能!”长沙晚报记者刘丹边体验边感慨,新区的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迅猛,AI赋能千行百业正在加速实现。

顾善植表示,目前“橘洲”已经和线下影视创作公司等达成合作,未来将有更多应用场景逐步落地。接下来,汇视威还有计划联合相关生态合作伙伴,在全球发布打榜的榜单,将本身是基座模型的“橘洲”转化成行业模型,演化出更多的行业APP,创造更多可能性。


感受科创活力见证产业实力

记者团一行来到湘江科学城项目建设现场。塔吊林立、机械轰鸣,火热的施工场景让媒体记者们连呼“震撼”。

湘江科学城于2023年12月正式开工建设,整体沿湘江南北展开,跨越长沙、湘潭两市,规划总面积153.65平方公里,其中长沙片区95.5平方公里、湘潭片区58.15平方公里。

建设湘江科学城是湖南省委、省政府部署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的标志性工程之一,2025年以来,湖南大学科创港校区、长沙市一中湘江科学城校区相继封顶和竣工,科创大道关键段顺利打通,“五大建”全面封顶……这片热土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“长高变强”。

“目前,湘江科学城正按照‘整体规划、功能分区、分期开发’的总体思路进行开发建设。”湘江集团湘新投公司党委委员、副总经理张明介绍道。

“湘江科学城的建设现场与规划,让我深切感受到湖南省科创发展的巨大潜力和实力。”科技日报记者江静感慨。

长沙电视台记者刘哲也表示:“现场的建设氛围十分火热,并且这么大的项目体量,开工不到两年,已完成85%以上钢结构施工,体现出了实干的‘新区节奏’。”

在爱威科技,记者团亲眼见证了人工智能与医学检验的深度融合。由爱威科技自主研发的尿液、血液、粪便分析仪,利用机器视觉和AI算法,将原本需5小时人工镜检的工作压缩至1小时内处理50个样本,极大提升检测效率。

爱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、副总经理林常青介绍:“我们公司专注医学显微镜形态学检验自动化二十余年,打破国外技术垄断,目前已经成为该领域在国际领域的头部企业。”

香港经济导报记者刘中伟在采访中感慨:“很多产品都是全球首个或自主研发,说明湖南湘江新区在生物医药产业方面已走在全国乃至全球的前列。”

作为2009年响应“湘商回归”号召落地新区的首批企业,力宇集团已成长为燃气发电领域的“小巨人”。集团拥有110多项国家专利,2024年实现营收近5亿元,产品出口占一半以上。记者在车间看到,数字化设计工具与智能生产线协同作业,实现产品快速迭代和质量提升。

湖南日报记者彭诗思感叹道:“力宇集团这家企业通过‘湘商回归’计划回到长沙并且发展得非常好,恰恰说明新区营商环境与产业政策具有强大吸引力。”

在湖南湘江新区大学生创新创业园,媒体记者们被浓厚的创新氛围感染。园区首创“服务区+苗圃区+孵化区+加速区”四区联动模式,实行“三年房租、水电物业全免”政策,累计为创业者减负超300万元。

在湘江新区大学生创新创业园,21岁的王蔚有了人生中第一间办公室。小黑板上密密麻麻写满了产品测试、数据复盘、投资对接的日程。这位湖南大学的大三学生创建了一家名为深育科技的企业,刚刚在湖南股交所挂牌,成为湖南省首家AI育儿领域挂牌企业。

“没有政策的托举,我们不会走得这么稳、这么快。”王蔚感慨道。他获得了湖南省大学生创业投资基金30万元种子轮投资,享受了大创园三年免租、免水电物业的“双免”政策,还有创业导师一对一指导。

湖南岳麓山科创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、总经理熊伟透露:“大创园筹建之初,我们深入调研了300多个初创项目,发现‘空间成本高、资金获取难、资源对接弱’是创业大学生普遍面临的三大痛点。大创园就是要解决这三项难题,为大家保驾护航。”

目前,湖南湘江新区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已孵化6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,带动就业超500人,呈现“70%项目来自高校成果转化、70%获创投投资、70%获产业链订单”的“三个70%”特征。

长沙晚报记者尹玮感叹:“整个新区对大学生创业的支持非常扎实,比如像‘红枫计划’等真正让学子创业有了底气。”

一路走访,记者们不仅用笔记录,更用镜头捕捉新区跳动的创新脉搏。香港大公文汇报记者方景千表示:“我们将用精美的笔头和镜头,把湖南湘江新区的科创氛围、优势产业、文化科技融合成果推向全国乃至全球。”

相信透过媒体的视角,一个“产业活力强劲、创新要素涌动、未来图景清晰”的湖南湘江新区,正走向更广阔的舞台。

责编:邹彦男

来源:湘江集团